体育新空间运营路径探析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开幕,全球体育爱好者的热情再度被点燃。在我国,伴随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,体育运动逐渐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环。
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,对于体育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,与此同时,体育供给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愈发显著,主要表现在传统体育空间的产能和价值传递能力的滞后。
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首次提出“推动建设体育新空间,创造体育消费新场景,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、服务功能完善、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”。2021年10月,国家发改委、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》提出“要打造全民健身的新载体”,体育新空间成为激育消费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。
体育新空间,这一概念区别于传统的体育空间(如公共体育场馆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空间等),更多指的是由商业综合体、老旧厂房、自然景区、城市公园、旧体育场馆等原有可用空间与体育场景融合后,经过不断进化与更新,演化而成的新型体育空间。除了空间载体上的“新”之外,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参与主体的多样化。区别于传统体育空间建设和运营主要依赖“政府包办”的模式。体育新空间更加注重吸纳社会资本的参与,可有效拓宽建设的融资渠道、促进运营的市场化和管理的专业度,进而提升资产运营的效率和收益。而政府的角色则转变为以环境营造和政策引导为主。
二是功能场景的复合化。传统体育空间聚焦单一运动物理功能。体育新空间不仅限于运动场景,更是体育消费的空间载体,注重从供给侧和运营侧出发,融入文化、娱乐、旅游、商业等复合场景,优化消费软环境,充分释放体育引流的溢出效应和承接体育引流增量。
三是价值逻辑的迭代化。传统的体育空间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,参与方仅关注建设的利益变现,却忽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。体育新空间侧重于存量资源的开发,参与主体专注于创新经营模式、智慧运营管理等方面,旨在满足运动需求、打造消费空间、改善城市风貌等价值的实现。
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,体育新空间的建设运营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满意度。在体验经济兴起和健康意识提升的时代,只有成功的空间运营才能够确保其功能的充分发挥,共创政府、企业、公众三大利益主体的“三赢”局面。本文选取杭州、成都、苏州三地案例进行剖析。
杭州运河亚运公园位于杭州拱墅区,占地700余亩,是2022年杭州亚运赛事的承办地,同时也是集体育馆、公园绿地、运动场、商业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体育公园。
在杭州市拱墅区政府的邀请之下,蓝城集团全面承接运河亚运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,全过程参与项目的规划、设计、施工管理与服务运营。
前期研究:2018—2019年,项目团队实地考察了北京、上海、西安、浙江、山东等地35处公园和体育场馆,同时开展了城市、历史、文化等多项研究课题,此外还通过拜访了原住民、相关文化人士等,了解所在地的精神文化内核,并融入和运用于后续设计和运营之中,如“花令十二坊”时尚街区的设计灵感,便源自花朝节中十二花神。
参与设计:2018—2019年,蓝城集团全过程参与公园的整体规划、体育馆的建筑设计、景观方案等国际方案评审,针对赛前、赛时、赛后的运营需求,提出了一系列修改与调整的意见,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、公共开放空间的强化、交通组织与系统的优化等,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运营管理:2021-至今,蓝城集团从建设者转变为运营者,从服务赛事转向关注日常生活,发挥其强大的前置规划和品牌整合能力,通过“公园+”生活营造方式,“公园+商业”,引入星巴克、肯德基等餐饮业态,还有脱口秀、魔术、戏剧、相声等文化业态,成为生活休闲地;“公园+艺术”,利用天然的场地优势,承接大量的艺术展和商业展,成为艺术打卡地;“公园+活动”,策划美术、车展、花卉、动漫、沉浸式戏剧体验、音乐节、露天影院等主题活动,成为人群集聚地,呈现出无限想象。
东山科曼体育公园,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街道东山社区的成简快速路高架桥下,于2023年9月正式对外营业。其原为高架下的闲置空间,常年存在环境脏乱差、车辆乱停放等诸多问题,严重影响主城片区城市品质,是城乡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,亟须更新。为此,根据成都出台的《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“金角银边”三年行动方案》,柏合街道启动该处的城市有机更新,采用“EPC+O”模式引入优质社会资本,即由成都天君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完成设计、采购、施工及运营,总投资1000余万元。
盘活用地:通过改造低效用地,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,改造后桥下空间共计约1.2万平方米,建成标准化篮球场5个、网球场2个、羽毛球场9个、5人制足球场2个,以及健身房、搏击馆、平衡车场、泵道等项目,形成了标准化、专业化、功能化的服务空间。同时在空间改造的基础上,还引入了超市、咖啡厅等休闲消费业态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,满足了运动人群的消费需求。
惠民引流:每年3-6月、9-12月东山社区居民可凭有效证件,在规定时间段免费入场运动。此外,体育公园响应号召,入驻成为成都消费券的使用场地,周边居民凭成都市指定消费券享受优惠,切实降低了运动的成本,也助力全民健身氛围的营造。其他非公益时段,则采取低偿收费方式进行开放,费用将重新投入到后续维护上,其他设施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向社会开放。
培训体系:体育公园正式投运后,引入专业的体育教育培训团队,不仅提升学员的身体素质,还教授精深的专业知识,持续为学员提供更加科学、系统和专业级别的培训服务。通过科曼体育公园的培训结业测试后,学员还可考取国家运动员资质,提供广阔的上升渠道。此外,还组织策划开展一系列社区运动会、篮球足球比赛等活动,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,营造浓厚的全动氛围。
苏州市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在现有体育新空间建设的基础上,从2019年开始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造苏州全民健身赛事品牌——大众体育联赛。截至目前,联赛已累计投入体彩公益金近6000万元,举办赛事活动近2000场,参与人次近100万,全方位满足市民的健身运动需求。
顶层设计制定:对赛事购买从顶层设计抓起,由苏州市体育总会制定赛事遴选工作流程,由多部门联合对申报的赛事活动进行评审;同时通过市场招标确定办赛单位,并全程接受第三方机构的跟踪评定,根据评估报告和赛事档次评分,确定政府采购资金的扶持金额;同时设定退出机制,鞭策承办单位提高办赛质量。
政府搭台推介:每年举行苏州市大众体育联赛推介会,并发布联赛项目、综合性特色体育系列活动、系列赛项目、支持项目等类别,持续扩大赛事活动项目数量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。同时与保险公司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签约,让其参与其中,为联赛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。
社会组织成长:面对体育社会组织面临的经费不足、人手不够、专业不精等普遍问题,政府通过购买赛事活动、保障等公共体育服务,注入“血液种子”,更通过优化服务、促进组织自身建设,引导社会组织提升“造血”能力。如以苏州市路跑联赛为例,政府每年投入20万元,主办单位通过商业运作撬动数倍社会资本的投入,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较有影响力的路跑联赛项目。
运营环境优化:苏州市体育部门强化体育社会化组织党建,从建章立制入手,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议事制度,加强自我建设、锻造综合实力;建立重点工作督查机制,联合民政部门,将督查工作与社会组织年检挂钩,强化外部监督管理。截至2023年,苏州市共拥有体育社团406家,民办非企业单位384家,乡镇(街道)级体育社会组织1549家。他们不仅是办赛的主体,也是推广全民健身、科学健身的重要力量。
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,体育新空间将不仅成为实现体育产业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的空间支撑,更承载着遵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功能属性。
加强制度创新。首先,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,适时出台关于体育新空间的专项指导文件;其次,充分发挥体育新空间在存量土地更新方面的作用,将其纳入城市更新的发展规划中;最后,搭建政府、企业、公众的沟通联系制度,在前期规划建设时,邀请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共同探讨。
优化土地供给。首先,政府部门要做好空间规划,可充分利用城市的“金角银边”、屋顶空间、老旧厂房等建设体育新空间,允许在土地性质或建筑产权不变情况下进行再开发;其次,积极探索以PPP模式、长期租赁、合作共建等形式引入社会力量,利用已规划体育用地建设体育新空间;最后,体育主管部门可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对接,制定体育用地的专项规划,厘清可建设土地总量。
吸引资本介入。首先,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融资、合资、合作等方式建设运营体育新空间,拓宽融资渠道。其次,鼓励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运用财政资金、创新运用专项债券、融聚社会资本等手段,创新融资模式。最后,通过搭建多方协调平台的方式引导资本顺畅表达对空间的诉求,鼓励资本适度参与空间治理。
注重公众参与。首先,建立公众参与机制,通过线上线下了解周围群众的合理需求和意见反馈,提升公众的话语权。其次,以群众的消费习惯、个性需求为依据,引入相适应的体验内容与功能。最后,运营者应通过强化宣传管理,用好群众的口碑宣传效应,增进空间认同和价值共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